首页

搜索 繁體
请收藏本站网址:babiqu.com

第214节(2 / 3)

---------------------

“自世祖兴业以降,固两广,复潇湘,征江南,出川陕,伐中原,以光复社稷者;收蒙古,夺台湾,通西域,抚安南,平南洋,以中兴国威者,当英雄用武之时,豪杰效命,凡将帅起于布衣,得王、公、侯、伯,勒功铭赏,计百又有八。”

“其以李定国、李过、郑成功、张名振、高一功、赵印选、姜瑄……十八人,或以王尊,或以国公,俱都统一军,战功彪炳,有胜古之名将,时人谓曰‘光烈十八帅臣’耳。”

——《后明史,勋臣第一,李定国列传,序》

缅甸

“硕塞死了?”

春日转暖,朱由榔也不必再披着颇为碍事的皮裘,而是只穿着大氅和里面团龙袍,头顶翼善冠,在临时驻地里,批示奏章。

虽然亲征前,已经将国事托付给瞿式耜等内阁宰执,不过一些军国大事,肯定还是要征询朱由榔同意的。

御前兵卫司指挥使李景兴侍立在旁

对这个硕塞,朱由榔记忆中还是有些了解的,好像是什么“清初八大铁帽子王”之一,地位大概和桂北时,被明军斩杀的尼堪还要高些,也算大胜了。

尤其硕塞还是中路清军的副统帅,身兼指挥之责,他一死,樊城也光复了,中路战场算是赢了一半,接下来襄阳光复,只是时间问题。

那么接下来,目光主要就集中在东路了。

徐州战场,集结了明清双方诸多主力野战力量,无论是满清方面的正红旗、镶白旗,以及五镇新军,还是明军方面的左军、后军。

如果此战得胜,北伐胜局,就基本砥定了,剩下的,便是摧枯拉朽,剑指燕云。

自隆武二年来到这个世界,已经有七年半了,朱由榔,也从一个二十出头的青年天子,变成了一个年及而立的成熟君王。

前两日南京传来皇后王芷的书信,刚满六岁不久的皇长子,燕王朱慈煊,已经入学,光荣地成为了大明上元第一小学的学生。

按照朱由榔制定得学制,小学三年,中学三年,届时肯定还会设立高等学府,朱由榔打算让自家儿子念大学后,再扔到兵学苑训两年,接着找个安稳点的边疆,扔出去锻炼锻炼。

当了父亲以后,朱由榔性格稳重许多,毕竟已经不是曾经的愣头青了,对于诸多政治手腕,也逐渐驾轻就熟。

不过满朝上下,无论文武,最为敬重这位天子的,倒并非是什么权术手腕,而是待人以诚。

这倒也是作为一名穿越者的特殊之处了。

作为一个于现代社会长大的人,他实在是很难代入这个年代,冷漠无情的君权机器身上,做不到历史上的乾隆那种,简直是马基雅德利笔下标准的君主。

而是更多将自己的大臣们,看做是与自己人格平等的“同事”,故而,无论是在日常生活,还是在工作中,对于麾下文武都相当尊重。

这也是朱由榔在诸多大臣口中,颇为“得人”,“有效汉之昭烈”的原因。

比如,朱由榔与许多文武重臣,都有私信来往,如李定国、李过、瞿式耜、堵胤锡等,几乎每隔十来天都要来一封信。

有时也并非军国大事,只是一些私下言语而已。

就像历史上的刘关张,其实没有结拜为兄弟,但互相之间的感情却并未作假,关羽死后,刘备也的确不顾一切,为其报仇。

经过多年共事,又一齐经历了生死辗转,朱由榔和手下文武重臣们,颇有一番“革命友情”。

手中这封,便是李过的来信。

信中,李过汇报最近中路的战事情况,以及自己对战局的一些思考和担忧。

李过认为,如今中路的战局已经基本砥定,东路则决战在即,所以他建议,可以从中路方面调动部分兵力,由信阳方面突进到淮北,侧击东路清军,算是奇袭了。

朱由榔倒是不置可否,只是表示,自己并不了解中路方面的形势,让李过自行判断决策。

朱由榔这个天子就这点最好,向来舍得放权,很少干涉将帅指挥,尤其是对方隔自己千里之遥的时候,可不会向崇祯那样,隔着几千里,乱下旨意,指手画脚。

回到北伐战事,如今朱由榔最担心的还是后勤,前线局势自有将帅审时度势,李定国、李过等人的本事,他还是非常信任的,更不必提,如今明军占尽优势。

唯独要做好的,便是大军的供应工作,随着春耕如火如荼的开始,后方愈加困难,朱由榔也没有太多办法,总不能半途而废吧?

所以也只得上下一心,勒紧裤腰带,他自己直接写信给了皇后王芷,从内帑里拿出数十万元,从东南亚购粮,补贴军用。

听说王芷也非常贤惠,主动拉拢了在京许多文武大员的家眷,在后宫组织宫人,为前线将士缝制袍服,虽然此举主要是象征意义更大些,但无论如何,至少也是安抚人心之举。

许多事,也许具体效果并不大,但你做不做,那是一个态度问题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